龍泉窯位于浙江省處州龍泉縣,此窯創(chuàng)燒于北宋,盛于南宋至明初,以青瓷聞名于世,直到明代中葉以后才逐漸衰落。
?
龍泉窯的燒造歷史悠久,產品供應朝廷、官府及民間之外,也是外銷東亞、東南亞、非洲及歐洲等地的貿易瓷,影響十分深遠。因此本文除了介紹宋代龍泉青瓷之外,還會述及元明兩代的龍泉產品,以及受龍泉窯影響的同安窯特色,希望讀者對于龍泉窯系能有概括性的認識。
一、北宋龍泉窯
北宋時期的龍泉青瓷常見越窯遺風,造型有梅瓶、執(zhí)壺、盤口壺、碗及多管瓶等等,表面常以篦紋和蓮花紋裝飾。
?
例如圖一為北宋時期的龍泉窯刻花五管瓶,此器由浙江省龍泉市塔石鄉(xiāng)秋畈村北宋元豐元年墓出土,器形包含瓶蓋與瓶身二部分,瓶蓋為覆盆式,頂部有葫蘆形的蓋鈕,瓶身為直口、短頸、深腹、圈足之狀,上半部為分節(jié)式的四重凸棱,表面淺刻斜向的平行篦紋,肩部豎立五根圓柱形小管,下半部刻成多重蓮瓣紋。
?
此類多管瓶的造型獨特,是北宋龍泉窯里頗富特色的器物,其他還有盤口壺、梅瓶及執(zhí)壺等品類,胎體厚重,胎色灰白,釉面薄而灰青,是此一時期的共同特徵。
二、南宋龍泉窯
南宋時期,北方的汝窯和定窯因戰(zhàn)亂而衰落,許多窯工隨著宋室南遷,使龍泉窯得到很好的發(fā)展,在胎土釉料及燒造工藝上都有顯著的進步,風格煥然一新,日人稱為「砧青瓷」。
?
南宋龍泉窯的品類有爐、碗、瓶及多孔器等等,造型常見仿古之意。例如圖二為南宋時期的龍泉窯鬲式爐,此器由四川省遂寧市南強鎮(zhèn)金魚村窖藏出土,爐口外折為平檐狀,頸部短,肩部窄,腹部呈扁圓形,器底具有三足,形制模仿商周陶鬲。它的胎體較薄,胎色灰白,表面施以多層釉料,釉厚粉濁,顏色粉青如玉,呈現(xiàn)精致、穩(wěn)重、高雅的美感。
?
由于南宋龍泉窯改良了胎釉的配方,采多次素燒、多次施釉的工藝制作,成品具有胎薄釉厚的特色,而其造型模仿古代銅器、陶器及玉器,也是仿古潮流下的產物,與南宋官窯雷同,二者的關系耐人尋味,是陶瓷史上頗具意義的課題。
三、元代龍泉窯
元代初期的龍泉窯承襲宋代的風格,以小件器物居多,其后發(fā)展出不同的方向,胎土灰白,釉色青綠帶黃,器表裝飾豐富,形制高大厚重,整體風格氣魄宏大,日人稱為「天龍寺青瓷」。
?
例如圖三為元代的龍泉窯刻花大瓶,此器為英國大衛(wèi)德基金會藏品,瓶口外敞如喇叭狀,頸部粗長,肩部窄,腹部外擴為圓鼓形,腰部以下收窄,足底微撇。它的胎體厚重,表面布滿刻花弦紋和纏枝花卉,釉色青綠,呈現(xiàn)元代龍泉窯的典型特色。
?
除了刻花之外,元代龍泉還有貼花、堆花、印花及褐色點彩等裝飾技法,尤其露胎貼花經高溫燒成橘紅色,與青綠色的釉面產生鮮明對比,裝飾效果極為突出,而部分器物模仿中亞金銀器,也能反映當時中西合璧的風格。
四、明代龍泉窯
明代是龍泉窯由盛轉衰的關鍵期,早期繼承元代的基礎,品質尚可,中晚期以后瓷窯減少,產品水準大不如前,加上青花瓷興起,使龍泉窯更趨沒落。
?
明代龍泉的胎土灰白,釉色青綠帶棕,近似艾綠,因透明度高,表面光澤較強,日人稱為「七官青瓷」。例如圖四之明代龍泉窯刻花爐,口沿往外翻折為出檐狀,上方附加一對立耳,頸部短直,腹部呈扁圓形,器底有三個柱狀足。
?
爐耳表面雕刻繩索般的斜線紋,頸部環(huán)繞卷草,腹部與三足布滿錢紋,釉面青綠帶有棕色,玻化強且透明度高,足端露胎處呈泛紅的現(xiàn)象,是明代龍泉窯的特色。
?
雖然明代中晚期龍泉窯走向式微,產品有胎粗釉厚、成品草率的缺點,但是早期品質不錯,而且大量外銷,部分器物的造型紋飾與景德鎮(zhèn)官窯燒制的青花、釉里紅器雷同,在當時具有相當?shù)闹匾浴?/p>
五、同安窯
龍泉青瓷于宋代興起時,即是當時的貿易商品之一,因此南方窯口也大量燒制仿龍泉窯的青瓷銷售海外,其中位于福建的同安窯青瓷以流暢的紋飾著稱,日人稱為「珠光青瓷」。
?
同安窯青瓷有碗、盤、碟、罐、洗、瓶、爐等品類,其中以碗的數(shù)量最多。例如圖五之宋代同安窯青瓷碗,碗口外敞,器壁向內傾斜收窄,底下具有圈足,胎體灰白,釉色青黃,因施釉不到底而使底足露胎,正是同安窯產品的特徵。
?
碗的表面以大斜刀刻出主紋輪廓,再用篦紋作為附屬性的紋樣,罩上青釉后,因積釉多寡而有深淺之分,紋飾風格流暢,是宋代外銷日本的主要品類,深受日本「茶湯鼻祖」珠光大師的喜愛,故有「珠光青瓷」之名。
?
龍泉窯是古代重要的青瓷窯場,影響遍及中外,每一階段都有其獨樹一幟的特色,值得仔細比較與欣賞。下期將以黑釉瓷系為題,介紹唐宋時期黑釉瓷器的發(fā)展概況。